上學時曾問老師:“為什么中國叫中國”?先生愕然,曰:“你這孩子,中國就叫中國,就好比人的名字,只是稱謂而已”。后來又請教大學教授,其多數(shù)曰:“因華夏文明形成于中原腹地,故名中國”,也有人說:“先祖有天圓地方之說,以為華夏處在大地中央,因而得名”。
萬里長城
面對上述解釋,余總覺含糊。后來長大,查閱大量史料方知,"“中國”一詞,最早見于陜西雞賈村出土之三千年前的“何尊”。其銘文寫到:“唯武王即克大邑商,則遷告于天下曰,余其宅茲中國,自之辭民、、、”。
其次《大雅·民勞》中也有“惠此中國”一句。到了東周戰(zhàn)國諸子書中,中國一詞已屢見不鮮。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云:“陳良產地,悅周公仲尼之道,北學于中國”,又“獸蹄鳥跡之道,交于中國”;《莊子·田子方》:“中國之君子,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”。
中國一詞被頻繁使用,是在周后?!抖Y記·王制》有云:“中國夷戎,五方之民,皆有性也、、、、?!对娊?middot;大雅》里有“民亦勞止,汔可小康?;荽酥袊?,以綏四方”之記載。
在中國史上,中國和華夏只是區(qū)域文明之泛稱。由于各朝有自己國號,一直沒有用中國一詞來代表國家或政府之命名。直到近代辛亥革命成功,以中華民國立名,才廣泛簡稱為之中國。
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天圓地方中州為最”。祖先何以在此立國?有何憑據言此處便是大地中心?隨著對祖國歷史逐步了解,漸漸在人文地理和宇宙現(xiàn)象啟發(fā)下,筆者對“中國”這一稱謂有了進一步之認識。今分幾方面整理成文,僅供參考。
一、用天時來解釋:
眾所周知,春夏秋冬又稱四季。春暖,夏熱,秋涼,冬寒是為自然。而這種寒熱溫涼,剛好應合萬物,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之生物特性。這在祖先看來,兩儀四象中之兩儀既是陰陽,陰陽又代表天地。四象就少陰、少陽、太陰、太陽。分配在季節(jié)上,少陰主乎秋,太陰主乎冬,少陽主乎春,太陽主乎夏。這四季之中,又包涵風寒暑濕燥火六氣,而六氣與季節(jié)變化,與五行生克有著密切關聯(lián)。
沒有四季更替,何來美麗地球?沒有六氣變化,如何滋生萬物?因此,該暖就暖,該熱就熱,該涼就涼,該寒就寒,能得四時六氣蓋全者,即為得天時。既得天時,必是寶地。故祖先認為,一年四季最明顯之地,既大地中央。此處興邦,便是中國。
二、用地利來解釋:
要明方位,首選坐標。而坐標之選定,必讓人信服。如我說中國是處大地中央,其它國也必爭執(zhí)。故人說不算,要大自然出來說話。
魯迅云:“中國文化全在道教”,而道教核心思想;離不開陰陽五行。陰陽是綱,五行是目。萬物皆在陰陽之對立統(tǒng)一,消長轉化,和五行之生克乘侮中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、變化和消亡。五行中之金木水火土,對應的方位是東西南北中;對應人體是心肝脾肺腎,對應在氣候上便是風署濕燥寒。
前文寫到,誰說自己國家處在地球中央都不算數(shù),要用天地自然來證明。那我現(xiàn)在就用自然現(xiàn)象告訴大家,我們中國,就是在大地的中央。
何以為證呢?自然界中的“風”,大家請看,春天刮什么風?東風,對,東風送暖,萬木復蘇。春天是刮東風,那么風從東面來,吹向何處?西方,對,是西方。這里假定河南中部之河洛地帶是大地中央,那我們繼續(xù)來看,從東海方向刮來之東風是不是在向河南方向吹?回答是肯定的。那夏天呢?夏天喜歡刮什么風?南風,對,夏天是熱天,也是萬物生長最茂盛的時候。夏風是從廣東方向吹來,向著北方,是不是同樣向著河南吹?接下來看秋天,秋天大家知道,秋風蕭殺,萬木凋零。秋風從西方刮來,向著東方吹,是否也同樣吹向了中原?。最后是冬天,冬天刮什么風?北風,對,冬天寒冷,地凍天寒,萬物都進入休眠的狀態(tài)。冬天是刮北風,從蒙古方向刮來,向著南方,依舊朝著河南的方向吹
四季之風,從東西南北,四面八方吹來,都向著中原方向吹。像這樣的地方,吾不知可有其它國家也是如此,但最低可以有證明,我們祖先,是這樣一塊風水寶地中孕育出來,他們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,這個地方就是中國。
三、用人文來解釋:
先看文字,中國之“中”字,是“口”字與一豎組成。這“口”字,暗含古人對天圓地方之認識和理解,“口”字周圍,好比四域,其邊緣如國家之界限;而“口”字擺在那里,四平八穩(wěn),暗藏東西南北四個方位。有了四方之感念,東南東北,西南西北及中間方位就會存在。而中間方位之中點,就是祖先認為大地之中心,那中心這一筆叫“一豎通三才”,也就是有通天、通地、通人之意。
天時、地利、人和是祖先認識自然,理解社會之基本規(guī)律。在中國,也被認為成就偉業(yè)之必備條件。正因得天地人三才之氣,炎黃子孫,華夏文明才具備這得天獨厚之優(yōu)越地理;所以從“中”字我們可以看出,祖先在造字之時,就覺得寰宇之內,一方之中,唯我國土,中有一豎貫穿,定天地人三才之位,就好比一根擎天玉柱,將九州島方圓,牢牢地釘在了大地中央。
再說“國”字,所謂國土,四周必有疆界,所以“國”字外圍是個“口”字,這標志疆域和國家性質。那么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,這“口”字內之“王”字,就是權力和統(tǒng)治的象征。“王”為百姓之主,而王主腰間佩戴之玉璽,在古代既是印信象征;所以“王”字腰間才加一“點”。由此,大家可以看出,祖先在造“國”字之時,對國家概念,有了成熟之認識和說明。
老子曰:“多言數(shù)窮,不如守中。”,中庸之學,平衡之道,陰陽不偏不倚是中華哲學基本剛要。從這一方面,也能找出中國來歷之左證。
另外,中國古時有稱“神州”,神州是指出神仙的地方。大家注意神字的結構,左邊是示字,是上天垂象,告示天下之意。右邊是中字中間加一橫,先撇開中間十字,那是個口字,此字含前后左右四維,加中間一橫分出上下即為六合,最后中間一豎通天徹地,一豎貫三才,也就是說能合于天地,中通人情者,方可成仙。由此也可看出,神仙于中國的關系十分重要。
綜上所述,華夏祖先在選擇生存發(fā)展環(huán)境之時,是上觀天文,下查地理,中通人情的。這種早期自然風水之經驗,為黃河流域發(fā)源傳承之中華文明,起到至關重要之作用。也就是這塊風水寶地,使中國沒像其它文明古國一樣在地球上消失。
守中,既是得道。得道,既是得中和之氣。以和為貴,和氣生財,這就是我的祖國,她的名字叫中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