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已是一個講求實用的年代。詩詞歌賦,文章錦繡,琴棋書畫,風雅無雙——沉浸于國學,究竟有什么用呢?
科舉是早被拋進故紙堆的名詞,讀書成就大儒,也無法再現(xiàn)“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千鐘粟”的盛況,國學終于回歸單純的學問,繼續(xù)在歷史長河中站立成一抹清高的側(cè)影,只保留著思想本身悠久不變的馨香。國學似乎是清高的、孤傲的,形而上的。洋洋萬言的書籍不能果腹也不能發(fā)家,“百無一用是書生”看似正越來越接近現(xiàn)實……
但先賢智慧匯集而成的國學,當真如此無用?
著名國學教育專家、養(yǎng)生專家、演講家、京麓書院執(zhí)行院長文君女士,為我們揭開了國學深藏的動人之處,并真正引領(lǐng)有志于學者認識到,國學究竟可以帶給我們什么——
國學,使我們得以在思想上與先賢同行。
當今社會節(jié)奏快得驚人,大多數(shù)人忙碌于接踵而來的事務,很少停下來想一想自己內(nèi)心所求,或者如何能定位自身的存在價值,這也導致許多人內(nèi)心空虛、難以產(chǎn)生幸福感,壓力最大的上班族中抑郁癥高發(fā),與缺乏令自己幸福的能力不無關(guān)系。
先賢的所思所想,他們的人生際遇、悲歡離合,以及隨之總結(jié)出的生活哲學及對生命的感悟,都能成為照亮我們思考道路的明燈,開闊我們的眼界,令我們看到更高格局的人生態(tài)度,使我們在獨自求索的道路上免于孤獨。
從小學習國學的孩子們尤其會受益良多——他們在人生觀形成的初期,得到先賢智慧的熏陶和影響,在今后的人生中自然而然胸襟開闊、目光長遠。兒童處在記憶力最佳的年齡段,也能更準確地將古圣先賢的經(jīng)典裝進大腦中,銘記于心。這種潛藏的智慧寶庫,當他們面臨人生抉擇或處于迷茫之中,常能點亮靈感的光輝,教會他們什么是正確的道路,這是終其一生的滋養(yǎng)與哺育。
國學大家上知天文、下知地理、中通人事,絕非妄言。死讀書、讀死書,那是迂腐之人自我設限的套子,不是國學本身。知行合一,格物窮理,經(jīng)世致用,這才是國學的極致,也是真正學習國學的人,心中時刻不忘的學術(shù)追求。
從古至今,國學如同千年古樹一般,枝繁葉茂,恒久不變。能靜心抬頭從國學的枝椏上,擷取零星一葉知識,歸入自身的靈性與智慧之中,方能成就我們心中深通國學的君子。
所謂大儒,必當才華橫溢、通古知今,立足于書本經(jīng)典,卻不困于先哲所見,引經(jīng)據(jù)典信手拈來,并不窮盡言辭搜索枯腸,出口成章、即席發(fā)揮也毫不為難,修國學者,并不僅僅是在修習學問,更是在修養(yǎng)性格,修煉人生。
當然,國學大師重德多過于才。文采秀逸、驚才絕艷,固然令人稱羨,但僅憑超拔出群的才干,在國學領(lǐng)域,尚不足以被稱為大師。所謂大師,必令眾人心悅誠服,才德兼?zhèn)洹?/p>
以國學砥礪自己的心性,便可以做到寵辱不驚、謙謙君子、勝者不驕、敗者不餒,以國學培養(yǎng)自身的品德,自然而然會孝順父母、友愛親朋、謹信仁德、成己達人——國學育人,如同春風化雨,潤物無聲。
所以國學不但能夠指導我們在人生中做出更加明智的選擇,還能夠磨練我們的性情,端正我們的思想,使我們在遨游求學之海的過程中,自然而然地變成更好的人。
更何況學習國學,本身便可以帶給我們足夠的快樂。國學引領(lǐng)我們發(fā)覺自然的和諧美麗,去聆聽石上清泉,去感受姹紫嫣紅,去細品“野渡無人舟自橫”的淺淺憂傷,去為“春風得意馬蹄疾,一日看遍長安花”的狂喜會心一笑……這是一種浸透骨子里的風雅,無需刻意、無需強求,在品讀國學經(jīng)典,靜靜讀書的同時,便降臨在我們身上的高級趣味。
國學還需要帶給我們什么嗎?它本身,就是一種生活。